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2024年政府工作重点

发布时间:2024-03-01 15:55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特大

信息索引号
014006446/2024-00026
发文日期
2024-03-01
公开日期
2024-03-01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无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宏观经济运行
体裁
其他
关键词
规划,经济,管理,控制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2024年政府工作重点

显示全部表格信息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按照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要求,根据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锚定目标、奋发进取,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多作贡献,不断谱写“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综合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固定资产投资45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实际使用外资38亿美元,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省定范围内,节能减排、水和大气环境质量等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目标,粮食产量保持基本稳定。

  新的一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聚力稳定经济运行,坚决当好重要压舱石。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延续迭代稳经济运行、稳市场主体政策措施,更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夯实企业支撑。高度重视和发挥企业在稳增长、促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壮大新时代锡商队伍,鼓励支持更多企业坚守实业、精耕主业、引领行业、勇创大业。加强“链主”型企业、头部准头部企业引育,支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提质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头马效应”,推动我市企业各类榜单入围数稳中有升。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三赋”行动,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家以上,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家。加强中小微企业服务指导,持续推动“个转企”“小升规”“小升限”,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0家以上。支持大企业孵化生态圈、投资链接上下游企业;举办产业链对接活动100场以上,持续完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

  做大项目增量。更加突出开工、竣工和实物工作量,加力推进省重大项目建设,市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45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超1000亿元。强化产业链招商、“一把手”招商、资本招商、机构招商、乡贤招商,新备案超10亿元项目80个以上,其中超50亿元15个、超100亿元8个,市重大产业项目新开工110个、竣工100个。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强化政府专项债券、特别国债项目和政策性资金争取,加快布局一批新型基础设施。深化央地合作,“一企一专班”服务推动投资落地。落实促进民间投资12条措施,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努力让民间资本愿投、敢投、快投。

  激发消费潜力。制定新一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建行动计划,持续办好“太湖购物节”,完善提升商圈、商业街区、综合体业态功能,促进“老字号”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倾力打造“美食之都·购物天堂”,争创全国放心消费示范城市。顺应极致化消费升级趋势,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水上消费,促进汽车、家电等消费品以旧换新,积极培育智能家居、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消费新增长点;着力打造首店首秀、夜经济,供给更多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优化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加快高品质住宅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实施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加快恒隆二期、K11购物艺术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迁建。出台支持平台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完善电子商务扶持政策,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直播经济。

  强化金融赋能。加强“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顶层设计,推动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突破5万亿元,巩固提升制造业贷款占比,力促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增长12%,发放“锡科贷”“苏科贷”100亿元以上。出台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政策措施,有力提供面向初创期、轻资产、无利润等成长性企业、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投贷联动、投债联动、投保联动,推动资本和信贷投早投小投长投创新。发挥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在锡服务基地作用,力促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数量保持全省前列;落实上市企业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支持政策,实现50亿元以下市值公司“一对一”研商服务全覆盖。发挥基金的风口引领、项目研判、企业引进等综合作用,积极对接专业基金以及中东国家等主权基金,力争年新增注册基金超千亿元。全面强化金融监管,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等行为。

  (二)聚力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挥企业主体地位和政府推动服务“两个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推动无锡高质量发展。

  育强创新主体。制定实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行动方案,支持企业深度融入、精准切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努力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支持国有资本、龙头企业、专业基金参与创新孵化器建设,招引落地科技型企业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达1.4万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支持把更多实验室建在企业中,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超500家、布局建设企业主导牵头的市级重点实验室10家以上,推动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持续攀升,来自企业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比达到75%以上,为企业配备“最强大脑”和“科研招牌”。制定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支持细分领域骨干民营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生态型、任务型、平台型创新联合体10个,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出题人、牵头答题人、阅卷评判人。

  建好载体平台。强化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扎实推进环太湖科创圈建设,争取更多创新平台、重大项目落户太湖湾科创带,完成梁溪科技城、蠡湖未来城等新城投资170亿元以上,建成投用功能完备的科创载体160万平方米。加快创建国家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技术创新中心,全力支持太湖实验室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着力争取省“应用基础研究特区”试点。制定落实支持市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专项政策,统筹摸排企业真实有效需求,强化对新型研发机构的规划引领、主体引育、发展引导和拨投评估,推动重点产业链新型研发机构全覆盖,打造“科技创新服务体”和“产业技术加速器”。加力发展院所经济,“一院一策”“一所一园”打破院所与社会、企业的“围墙”,放大技术溢出、人才溢出、“公司溢出”效应。加快山水东路科创谷规划建设,协力打造标杆示范。

  优化科创生态。强化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职能作用,深化科技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科技企业在规划、政策、决策中的参与度,加大对企业应用研究、应用引发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支持力度,推动“有目的创新”与“有组织创新”融合共进。迭代编制“卡脖子”技术清单,务实推进“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研项目组织,实施产业前瞻及关键技术研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项以上。聚焦科技成果“最初一米”和转化“最后一公里”,以市场化程度、企业参与度不断提升技术成熟度和转化成功率,组建技术转移联盟,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600亿元。加强知识产权高水平创造、保护和运用,加大商业秘密保护力度。升级提质太湖人才计划和太湖人才峰会,建强建优市人才集团,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00个以上,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落实高校毕业生留锡率挂钩支持政策,新引进大学生10万人以上。

  (三)聚力强链补链延链,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固本培元兴新,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势产业巩固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提优整体竞争力。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推动“465”现代产业集群和“3010”重点产业链建设走深走实。更大力度对接头部企业、“链主”企业,鼓励引导企业向终端产品转型,建设认定特色产业园区15家以上,实现重点产业集群发展促进机构全覆盖,进一步提升物博会及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能源等品牌活动影响力。把传统产业作为必须坚守的基本盘,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设备更新,支持引导轻工、纺织、化工、建材、机械加工等传统行业企业加快向技术工艺高峰攀升、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海外全球化布局。制定落实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实施意见,全力抢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强化前沿技术、示范企业、科创园区、应用场景、标准规范“五大布局”,更好以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培育两业融合发展标杆。

  提高全局显示度。深化物联网“一感两网”建设,加强制造业、交通物流、城市治理等领域应用牵引和供需对接,高标准推进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推动物联网产业集群向世界级跃升。持续引育落地芯片设计、IDM、第三代半导体项目和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建成投产长电微电子二期、先科半导体等重大项目,奋力在先进封装、特色工艺、国产装备领域为全局构筑战略支撑,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支持生物医药“链主”企业提速发展,打通“学术—创新—产业”融合转化路径,做强创新药、研发服务外包、特殊食品等特色优势,做大做厚企业矩阵。聚焦EDA、CIM、CAX等工业软件发展,深化省级信创先导区建设,力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增幅达10%。用好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加力推进中能瑞新、弘元绿能等重大项目,加快新型光伏电站、氢能车船、虚拟电网等应用场景建设,规划建设超充站快充站4000个、建成3公里汽车充电服务圈。支持节能环保、特色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打造“杀手锏”、焕发新活力,巩固提升全国位次。

  提速推进数字化。全方位打造数实融合强市,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2%左右。加力实施数字化免费诊断、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推广100个以上“小快轻准”解决方案,开展200家“升级版”企业数字化深度诊断,完成企业智能化重点项目投入240亿元。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实施20个年度重点场景。注重以“网联”放大“智改数转”效应,协同推进算力提升、算法突破,加快建设城市新型算力中心,统筹算力券支持大模型发展,推动5G、千兆光网、移动物联网深度覆盖。加强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健全数据流通交易管理体系,培育数商120家以上。

  (四)聚力深化改革开放,全力畅通内外双循环。坚持在改革中激发动力、开放中厚积活力,聚焦重点、破除堵点,形成更多引领性标志性成果,推动经济循环更为精准高效、畅通有序。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国企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全力抓产业、防风险、促改革。加强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等试点,打造节地改革升级版。全面推开功能区建设,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打造一批示范性功能区。制定实施产业空间优化焕新行动方案,强化“产业园区+连片净地+工业上楼”,打造50个重大产业集中连片区、50个新型工业集约聚合区。深度挖掘新生产要素,持续扩大基于数据、技术和制度创新的异质性资源投入。规范实施机构改革,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职能配置更优化、运行管理更高效。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坚持“无难事、悉心办”,突出小切口、抓关键,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投资无锡”标志品牌,更多体现在落地好项目大项目、提升企业获得感满意度上。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倾力支持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培育一批标杆民营企业,落实好市场准入、要素保障、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举措,减少多头执法、重复检查,更加注重一线企业的微观感受,力促民营企业增强信心、放手发展。深化“一网通办”“三提三即”等改革,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集成服务。健全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持续完善“三专班一平台”服务体系,搭建用好企业家服务热线,完善政策和服务的跟踪落实、评估提升,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专业服务、增值服务。

  提升开放发展能级。落实建设世界聚合力双向开放枢纽无锡行动方案,深化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落实贸易便利化举措,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探索设立国际商品交易中心、货物集散中心等平台,实施自主品牌产品、终端产品出口激励计划,提高“锡品锡货”市场占有率;深化“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数字贸易,推动市场采购、保税检测维修、海外仓等新业态占比稳步提升;积极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鼓励发展绿色贸易。推动外资拓增量、引总部,开展精准招商“敲门行动”,招引落地更多龙头型和“实惠型”项目,引导优质外资企业增资扩能、利润再投、延链补链、提升能级,推动更多外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国际功能性平台布局无锡;建强用好“国际月”等对外平台,完善加密全球经贸交流服务网络。推动本土龙头企业强配置、谋布局,顺势而为加强海外合作和投资布局,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资源整合力、引导力的本土跨国公司;务实推动“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支持柬埔寨西港特区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建设,打造更多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项目。支持新吴、锡山探索联建新综保区,加强与海南自贸港务实合作,着力争取设立自贸试验区无锡片区。

  (五)聚力优化空间布局,切实增强综合承载力。坚持服务大局、融入区域,推动市域一体、城乡统筹,进一步完善功能、塑优品质、提升能级,打造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融入区域一体发展。落实接轨上海大都市圈行动方案,对接融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提升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生态共治等开放协同发展水平。深化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打造长三角与大湾区战略联动走廊支点。积极服务省“1+3”重点功能区建设,深化苏锡常都市圈发展对接机制,推进苏锡、锡常协作示范区建设和锡常泰跨江联动发展。扎实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合作,加快无锡连云港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实施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锡澄锡宜一体化发展,支持城区板块各展所长,推动市域空间优化、产业互补、功能耦合。

  完善现代交通体系。深化推进“双联双提”工程,着力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加快打造现代化物流枢纽示范城市。开工建设锡太高速、暨南大道西延等市际连接工程,建成通车凤翔快速路北延、宜马快速通道等市域一体化项目,集中力量攻坚快速中环建设,提速推进高浪西路快速化改造、312国道新吴段、钱荣快速路一期等节点工程,持续疏解拥堵点、打通“断头路”、提升畅行度。谋划地铁环线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地铁4号线二期、5号线、6号线和锡宜S2线建设,运营好锡澄S1线;开工建设盐泰锡常宜铁路。加密“通江达海”内河集装箱航线网,加强无锡(江阴)港与上海港等沿海港口、长江中上游港口的对接合作,开工建设京杭运河无锡段“三改二”工程,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无锡”。加快机场改扩建及配套设施工程,高质量建设国际邮件互换局、DHL国际快件运营中心,与苏州协力推进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积极优化航线网络和货源组织,力争客货运吞吐量分别达920万人次、14.5万吨。推动中欧班列扩能提效,实现内外贸笼车班列常态化运行,做强西站物流园枢纽功能。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高质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扎实开展城市体检,统筹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等工程,加强“大板房”等危旧房屋改造,新增既有住宅加装电梯400部以上,争创国家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实施改造109个、424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提前完成“十四五”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同时对已改造小区启动“回头看”。加快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全面完成国家海绵示范城市创建任务,全力加强城市内涝治理,探索打造地下综合管廊,推动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深化最干净城市建设,实施30条背街小巷和25座桥下空间提升改造,实现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全覆盖;高标准推进蠡湖步道等绿道系统建设,新改建公园游园50个,全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自来水厂工艺改造、直饮水入小区等试点工程,完成二次供水改造项目100个。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大力实施耕地保护“三提两严”行动,深入推进整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拓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扎实推动“小田变大田”,建成高标准农田11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2万亩以上,持续提升粮食稳产保供和收储能力。新建和改造绿色蔬菜保供基地1万亩,稳定生猪生产和畜禽水产养殖,切实做好“菜篮子”保供稳价。育好用好“新农人”队伍,深入推进区级科技园、镇级产业园、村级特色园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高效精品农业,深化特色产业链培育,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做足做好“土特产”文章。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规划发展村庄全部启动现代“美丽农居”建设,打造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0个。稳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开展村级经济“双挂钩”行动,力促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800万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加快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

  (六)聚力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擦亮生态高颜值。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守护太湖碧水安澜。坚持把太湖治理作为系统性标志性工程,全面落实“1+9”行动方案,持续强化外源减量、内源减负和生态修复、应急防控、能力提升,实施年度投资超百亿元治太项目,更高水平实现“两保两提”。紧盯控源截污和减磷控氮,“一河一策”抓好入湖河流治理,全面推进沿河湖污染源排查整治,高水平建设“一圈一带一区”,建成27块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加快蠡湖及其32条支浜水环境治理。紧抓生态清淤和活水引流,完成太湖、滆湖清淤520万立方米,稳步实施和评估湖滨湿地带试点,畅通太湖引排通道。紧扣科技支撑和规律把握,深入研究太湖治理规律、藻群变化机理、“两泥”资源化利用路径,加快建设太湖治理数字化平台,唱响新时代“太湖美”。

  深化污染防治攻坚。纵深推进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4+1”工程,毫不动摇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持续推进全域美丽河湖建设和“两河”整治提升,优化印染产业布局,加强农田退水和养殖尾水治理,全面稳定消除劣Ⅴ类河道和黑臭水体。强化PM_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扩大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范围,对868家铸造、水泥等涉工业炉窑企业开展新一轮提标整治,加大全电工地推广力度,实现空气质量持续向好。落实“无废城市”建设任务,统筹推进环太湖地区废弃物处理利用,建成投运惠联餐厨废弃物处置扩建工程。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基础治理能力,扎实推进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和太湖新城污水厂三期等工程建设,实现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率85%以上。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深入实施“双碳”系列专项行动,聚焦零碳技术、低碳企业、近零碳园区三大重点,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加快中瑞低碳生态城、零碳科技产业园等建设,前瞻开展碳足迹认证、绿色认证和绿电溯源,支持建设碳核算服务平台,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推广光储充一体化等应用场景,实施重点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60个以上,新增绿色制造标杆不少于35个。开展大规模国土空间绿化行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太湖植物园、太湖自然资源博物馆建设。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损害赔偿、绿色金融等政策措施,争创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扎实推进江阴、宜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支持江阴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县域示范。

  (七)聚力文化强市建设,更好塑造名城新形象。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创新文化时代表达,提振激发城市IP,建设人文与经济、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融赋能的文化名城,打造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样本。

  推动文化传承赓续出新。立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实施江南文脉“四个一百”工程和无锡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加强钩沉梳理、守正创新,更好传承谱写当代华章。加快推进《无锡史》编纂和“百宅百院”活化利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等工程,精心举办第四届江南文脉论坛、中国国际智能传播论坛,高质量建设大运河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强用好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荣巷历史街区。

  推动文化事业普惠出彩。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质量推进精神文明创建,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加快市文化艺术中心、乡贤文化交流中心等建设,研究启动无锡博物院、市图书馆改造提升工程,持续提高现有场馆运营服务水平。建强用好“钟书房”等文化空间,争创全省首个书香城市群。组织“无锡国专”纪录片等作品摄制,办好太湖文化艺术季、城市艺术季、全国民族器乐展演、首届中国公共艺术大展等重点活动。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提质扩面开展送戏、送展览下基层活动,稳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

  推动文化产业硬核出圈。加快“两山一湾”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支持宜兴实施“东坡文化”提升项目、打造主题品牌活动,推进小娄巷、清名桥、运河外滩等街区更新升级,持续举办文博会,着力打造二胡文化等国乐品牌。加大文化产业专题招商力度,加强无锡旅游策划组织和推介宣传,打造更多文旅“拳头产品”。办好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大力实施“百匠千品”非遗传承创新工程,促进锡剧繁荣发展,支持紫砂、泥人、精微绣等传统文化精品创意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落实文化数字化战略,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以产业生态聚合进一步提升打造地标性数字电影产业园,争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八)聚力推进共同富裕,携手创造幸福好日子。统筹考量、一体推进“民生七有”,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身边实事,更好满足群众需求、增进民生福祉。

  多元拓宽富民渠道。制定出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政策措施,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扎实推进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3610行动”、全民参保扩面专项提升行动,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大额医疗支出困难对象救助帮扶,努力让百姓生活后顾无忧。落细落实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扎实推动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让新市民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全力打造教育强市。优化新城、功能区中小学布局,开工新建义务教育学校14所、幼儿园9所,加快4所优质高中建设步伐。支持名校组建教育集团,大力实施“强师行动”,抓紧抓实“双减”工作,开行、优化学校定制公交线路30条,打造校门口等候区160个。实施本科高校“333”建新提质工程,加力推动江南大学优势学科和创新资源合作、溢出、产业化,深化与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市校合作,落实太湖学院厅市共建协议,支持无锡学院加快理工类学科建设,建成启用江南大学江阴校区,推动组建无锡职业技术大学、无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无锡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探索推动国际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推动出台职业教育条例,建设10所省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办好老年大学、青年夜校等平台。

  加快建设健康无锡。制定落实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加快市妇儿中心建设,启动实施市公共卫生中心、江大附院南院区二期、南医大无锡医学中心三期。出台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若干措施,进一步夯实分级诊疗体系,明确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各方责任和任务清单,加强机制创新、打造试点样板,启动2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推动家庭病床、家庭医生拓面提质。深化实施医疗卫生“三名”战略,积极创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发挥好江大医学院带动作用,鼓励我市医院与上海医疗机构、本地医药企业深度合作,提升医疗水平和科研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化重大传染病及慢性病防治,在18岁以上常住居民中常态化开展癌症防控行动,加强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打造南京中医药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及临床医学院,打响“龙砂医派”名片。办好无锡马拉松、世界跆拳道等赛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精心呵护重点群体。出台人口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着力稳定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大力实施托育服务扩容提质行动,新增普惠托育机构20家,确保镇街覆盖率提升至85%以上、每千人口婴幼儿托位数达4.5个,建设儿童友好试点社区30个。推动出台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深化“锡心医养”社区居家“332”服务行动,新建、提升社区助餐服务点50家,实现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站全覆盖,开展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常态开展独居老人探访关爱,为残疾人提供精准康复服务,加强对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司机等群体关心关爱,协同社会力量提供便利。

  (九)聚力加强基层治理,织密筑牢城市安全网。巩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成果,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以高效能治理保障高水平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紧抓不放安全生产。牢记“安全生产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完善大安全、大应急工作机制,开展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加强危化品、冶金工贸、消防、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有限空间等重点行业领域常态化隐患排查,纵深推进火灾防控联合执法、燃气安全专项整治等重点行动,持续攻坚“两易一密一新”“厂中厂”“九小场所”等突出问题,提高隐患排查质量,坚决防范事故发生。深化实施自然灾害应对能力提升工程,筑牢基础设施、监测预警、物资储备、灾害救助等防范应对全链条,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和实战演练。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深入推进“精网微格”工程,持续加强集宿区人口管理,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推动住宅小区业委会或物管会覆盖率提高到70%,探索建立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价格调整机制,持续提升群众满意度。加力攻坚中心城区和重点场所停车难题,新增停车泊位1万个以上,开通200个“先离场后付费”停车场、新增注册用户30万人,着力缓解江大附院、鼋头渚景区等重点部位停车拥堵。协同健全社工、志愿等服务体系,引导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切实守护安定和谐。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抓好欠薪、就学、房地产等领域风险防范,加强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债务管理。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扎实推进新一轮“雪亮工程”建设,坚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全力争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倾力守护群众平安。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创成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提升民族宗教事务现代化治理能力。抓好国防动员、国防教育、退役军人服务管理等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无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版权所有 无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苏ICP备09024546号  公安备案号:32021102000707  网站标识码:3202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