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2021年政府工作重点

发布时间:2021-02-18 13:59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特大

信息索引号
014006446/2021-00041
发文日期
2021-02-18
公开日期
2021-02-18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无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宏观经济运行
体裁
其他
关键词
规划,经济,管理,控制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2021年政府工作重点

显示全部表格信息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第一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十四五”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勇做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勇创全省“强富美高”建设示范区,勇当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实际使用外资38亿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其中税收收入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13.5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抢占创新驱动发展新赛道

  做强太湖湾科创带“主引擎”。落实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出台突破性支持政策,设立太湖湾科创带创新发展基金,健全跨区域统筹协调和联动推进机制。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航计划”,加快建设太湖实验室,积极争取深海领域国家实验室布局无锡。支持江苏集成电路应用创新中心、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际院士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争创国家高性能计算应用技术创新中心。落实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建设计划,推进园区整合提升和功能优化。启动太湖湾科创带规划展示馆建设,筹办太湖湾生命健康未来大会。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攻坚攀登计划,加大“雏鹰—瞪羚—准独角兽”梯次培育力度,形成大中小企业创新矩阵,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增至4800家。全面推进“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引导企业参与更多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探索“揭榜挂帅”组织方式,聚力攻克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

  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创新升级“太湖人才计划”,深化实施“锡引”工程,办好太湖人才峰会和“清华大学周”“百企千才高校行”等活动,鼓励各类人才来锡创新创业,新引进高层次人才1万人、大学生10万人,集聚200个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引进“名校优生”力度,制定科技招才地图,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优化人才评价和流动机制。高品质建设人才服务综合体,打造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

  营造优良创新生态环境。梯队培育各级高新区和各类科技专业园区,完善全链条孵化体系,争创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6个。探索设立知识产权股权投资基金,推进中国(无锡)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加强与欧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科技合作,深化与国内外顶级名校、大院大所战略合作。完善太湖新城金融街功能,争创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和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城市。用好用活“科技创新券”政策,完善科技创新法治保障体系。

  (二)着力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落实重点产业链(集群)培育发展机制,壮大集群发展促进机构。引导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加强产业链主要环节资源整合。开展“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引育一批“链主企业”,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支持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应用水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国有企业通过调优主业、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快布局关键环节和中高端领域,有效发挥在全市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支撑作用。

  加快建设制造强市。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进重点产业生态圈建设,物联网产业营收增长15%,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增长10%,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增长15%。争创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中欧(无锡)生命科技创新产业园。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深海极地技术、星际网络、氢能及氢能源汽车、量子技术、化合物半导体等未来产业。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深化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落实差异化支持政策。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制造模式转变,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争创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立企业“绿名单”管理制度,加大专项政策支持。深化质量强市建设,健全首席质量官制度,提升“无锡质量”“无锡标准”“无锡品牌”。

  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实施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倍增计划,争创中国软件特色产业名城。推动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办好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国际新能源大会、设计博览会等品牌展会。完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网络,深化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建设。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优化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培育“两业”深度融合试点示范项目15个。

  壮大“三大经济”产业规模。完善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政策,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培育市级大数据产业园3个,建设全国数字经济示范城市。加快车联网城市级应用步伐,推动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建设网络安全高端产业基地。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环境,培育本地总部企业,加大境内外总部企业招引力度。新增总部企业5家。优化综合枢纽协调机制,创新重点枢纽管理体制,构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华东地区重要物流与供应链枢纽,建设长三角枢纽经济创新高地。调整农副产品、钢贸、快递等物流布局。完善机场国际航空货运功能,提升配套服务能力,强化综保区与空港“区港联动”。深化无锡(江阴)港集疏运体系建设,促进机场、港口、高铁站联动,发展多式联运。

  (三)着力迈出融入新发展格局新步伐

  率先服务和融入“双循环”。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围绕构建要素供应、区域循环、综合流通、消费市场、对外开放“五大格局”,建立工作推进机制,细化完善政策举措,畅通市域、城乡间经济循环,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国际国内双循环重要枢纽。深度参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积极发展“飞地经济”,推动境外投资向研产销全链条拓展,打造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城市。

  释放多元消费潜能。落实促进消费政策,加快消费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拓展信息消费,挖掘乡村消费潜力,提升社区消费贡献,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推进“早餐工程”,加快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引导“老字号”创新发展,统筹组织各类消费促进活动,创建一批放心消费示范点。争创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加强有效投资支撑。推进闻泰半导体、中航重机航空部件、健适医疗器械等14个省级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市级重大产业项目当年完成投资额增长10%。加快“两新一重”建设,新增5G基站4000个以上,推进IPv6应用扩面升级。完善产业链图谱和招商指导目录,加强与央企战略合作对接,推进产业链招商、市场化招商、海外市外驻点招商,新引进超1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50个以上,江阴、宜兴、新吴各确保招引超百亿元产业项目1个以上。强化各类要素资源保障,成立项目用地审批保障专班。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实施严肃性,完善项目推进、督办机制,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308.7亿元、增长13.8%。

  推进开放强市建设。抢抓RCEP、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等全球投资贸易格局调整新机遇,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和引导外资深度参与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强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扩大海外仓建设,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对接国家中小外贸企业成长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打造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联动创新区。完善出口产品转内销政策,争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高水平建设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推进综合保税区转型,争创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实施新一轮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提升工程,支持惠山经开区、江阴临港经开区提档升格,争创中日韩(江苏)产业合作示范区。推动无锡徐州工业园区创建南北共建省级创新试点园区。实施对外友好交流“深耕计划”,办好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无锡行暨第五届全球锡商大会、国际友好城市产业对接合作大会、无锡国际赏樱周暨中日樱花友谊林建设34周年纪念活动。

  (四)着力谋求全面深化改革新突破

  建设最优营商环境城市。持续优化企业服务机制,健全投资政策体系,实现重点企业招商护商专员全覆盖。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优化纾困解难机制。开展“一照多址”住所登记改革,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一件事”和“无证件办事”改革,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域通办、异地可办。深化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成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任务。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和跨部门协同监管。

  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企整合重组,创新医疗投资管理机制,强化国企在城建、民生、环保等领域支撑作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和中长期激励机制,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水平。完善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政策举措,引导广大企业家弘扬新时代锡商精神,更好承担发展责任和社会责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强化财税金融支撑作用。完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与财力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健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强预算绩效审计监督。推进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继续做好政府性债务化解工作。强化地方政府债券争取力度,拓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政策性银行专项贷款等资金引进渠道,持续扩大民生领域投资。复制推广金融先行政策,争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支持宜兴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提升国有金融资本投资运营水平,促进在锡金融机构升格。深化与上交所、深交所等战略合作,引导企业用好资本做大做强,新增上市公司15家,争创全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向优势地区集中。推进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实施自然资源要素链改革,优化项目用地保障及产业用地供给方式。建立统一的城市土地市场,规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深化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实户籍准入新政,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做好反垄断相关工作。统筹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管理,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五)着力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优势

  更深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强化无锡长三角“C位担当”,建立城际深度合作交流机制,协同联动沪苏浙皖城市,积极参与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一地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区等建设,推动构建环太湖创新经济生态圈。推进一批对接服务上海龙头的具体项目。落实苏锡常一体化合作峰会议定事项,推出“苏锡常畅游卡”,促进医保经办服务一体化,共推共建苏锡、锡常协同发展区。倡议构建锡常泰湖纵向联动机制,加快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建设,推动盐泰锡常宜铁路开工建设,打造江阴—靖江工业园区跨江融合发展新样板。积极推进凤城—梅里长江大跨越等重要输电工程,促进区域电网互联互通。高标准建设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争取承办长三角金融工作会议。

  促进市域基础建设协调发展。启动锡澄、锡宜协同发展区建设,推进霞客湾科学城、大拈花湾等重点项目。畅通市域交通循环,实施城市干线快速化改造和路网优化加密工程,推进312国道改造提升,规划建设城市货运新通道,建成苏锡常南部高速、宜长高速和丁蜀通用机场。提高“四网融合”规划建设水平,启动锡宜城际轨道S2线建设,落实“十四五”每年开工两条新线的目标,新建地铁4号线二期、5号线,地铁4号线一期建成投运。

  提升中心城市发展品质。优化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实施视觉形象建设工程,强化城市色彩和形态管理,推进城市亮化工程,因地制宜设置城市雕塑。组织城市设计竞赛,加强蠡湖未来城、鸿山旅游度假区等重点片区规划设计。建立重要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专家论证机制。实施大运河整治提升和文化带建设工程,争创江南古运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进火车站南广场综合改造、锦园保护与改建工程等项目建设,启动烈士陵园改造和环境提升工程。强化太湖新城产业导入和城市功能配套,促进功能叠加和产城融合,高水平建设国际会议中心等地标性建筑。实施做大做强梁溪区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中山路核心商圈及崇安寺整体改造升级,推进梁溪科技城建设试点,打造精彩城区。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局工作重中之重,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建设为主线,加快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进农田连片整治,新增高标准农田3万亩。实施现代种业产业化行动,保障粮食、生猪、蔬菜、水产等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提升粮食仓储基础设施水平。培育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五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五大乡村建设先导区规划建设和融合发展,提升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水平。开展新一轮农房建设,引导适度集中居住,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化“一推三治五化”专项行动,完成100个重要节点村庄整治,创建2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以点带面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带。探索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综合改革,提高乡镇、街道治理能力,完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服务体系。创新集体经济联合发展机制,确保村均集体收入超900万元。推进江阴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宜兴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点,支持阳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六)着力提升美丽无锡建设新形象

  整合市域空间布局。构建全域全覆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优化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科学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严格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准入管理,加强农用地、建设用地分类管控。推进林地、绿地、湿地、自然保护地同建同保,规划建设植物园,申办省园艺博览会。市区新增绿地200万平方米,创成省生态园林城市。围绕“五新”“三主”要求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加强长江生态修复,持续做好长江流域禁捕工作,建设沿江防护林带生态廊道,打造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

  持续开展环境整治。推进“美丽河湖”专项行动,深化河湖环境集中整治,加强蓝藻湖泛防控,进一步提升国省考断面水质优III比例,确保太湖无锡水域水质稳步改善、连续第14年实现安全度夏。推进武澄锡虞中片沿江河道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增强防洪减灾和水生态修复能力。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和精准攻坚“333”行动,开工建设城北污水处理二厂及太湖新城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面控源截污,提高排水达标区长效管理水平。实行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扬尘和移动污染源治理,稳定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持续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积极研究实施碳达峰工作方案。

  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综合试点。提高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标准,推进威孚地块等重点区域改造,完成房屋征收面积1000万平方米,新开工棚改安置房2.2万套。推进既有住宅增设电梯,改造老旧电梯1000台。实现国有物业企业进驻老旧小区托底管理全覆盖。实施“显山工程”“疏林工程”,提升裸露土地整治成效,新改建“口袋公园”20座,建设立体绿化示范项目15个。深入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推广装配式建筑。加强商品房质量监管,提升商品住宅品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健全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规范住房租赁市场,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房建设。

  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优化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政策体系,建立“无锡规矩”“无锡标准”。整合市区停车场资源,建成统一的智慧停车运营平台。健全完善道路交通管理组织、事故防控、文明治理、畅通提升体系,保障路网运行有序高效。推进市政设施“多杆合一”“多箱合一”,规范设置道路井盖、导向标识、栏杆围挡。大力整治违法建设、违规户外广告设施。推进环卫作业一体化,推广生活垃圾“四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市区建成区居民小区覆盖率达50%。

  (七)着力绘就江南文化名城新画卷

  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底蕴。本着“敬重历史、敬重人民、敬重城市”原则,擦亮城市文化标识,讲好“人杰地灵”无锡故事。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实施无锡文化研究工程,启动编纂《无锡史》。推进鸿山大遗址保护,设立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推进惠山古镇保护建设,完善清名桥、小娄巷、荣巷等历史文化街区功能,全面整修公花园。挖掘和用好乡贤资源,设立无锡国专纪念馆,推进东林书院、薛福成故居等文保单位和名人故居活化利用,新辟无锡历史文化名人雕塑公园。振兴锡剧,建设锡剧艺术中心。弘扬惠山泥人、紫砂、二胡等优秀传统文化。策划举办倪云林中国画双年展。

  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落实常态化文明城市创建机制。加强“四史”教育,弘扬诚信文化、劳模精神,提倡全民阅读。加大文艺发展基金投入和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购买力度,加快市美术馆、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建设。深化市属文艺院团改革,支持民族乐团发展,启动交响乐团建设。加强现实题材、红色题材、本土题材文艺精品创作。推进一批小剧场建设,开展精品剧目常态化展演,开展“百场锡戏庆百年”全国巡演。培育文化产业项目,支持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发展,争创国家电影产业创新实验区。加强网络传播,提升城市网络形象。继续办好江南文脉论坛、太湖文化艺术季和文博会。

  优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启动奥体中心项目,推进市体育中心改造。盘活市区闲置用地,新建公共体育设施项目177个。优化健身长廊、多功能场地、登山步道等设施建设,加大城市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建设力度,推动“10分钟体育健身圈”提档升级。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加快发展竞技体育,启动建设新的市体育运动学校。完善促进全民健身政策,推进场馆设施开放,培育民间社团,鼓励社会力量办赛,扩大大众体育消费。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促进文体旅深度融合。设立节日办,开展“无锡周”“周末惬意在无锡”等特色文旅活动,办好跆拳道世锦赛、无锡马拉松、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重大赛事,打造国际化赛事节会新品牌。加强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提升蠡湖风景区旅游品质,支持荡口古镇向“景区街区社区”转型,强化旅游景区3公里范围内景观改造和秩序管理。办好全国性非遗旅游消费活动。发展教育研学、康养度假、户外拓展等新业态,推动民宿业健康有序发展。实施城市“微更新”项目,建设一批“家门口的好去处”,打造“处处是景、时时宜游”全域旅游目的地城市。

  (八)着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

  加大富民惠民安民工作力度。扎实办好10件4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创新实施“微幸福”民生工程。开展高质量就业促进行动,保障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加大全生态链创业扶持力度,扶持自主创业2.3万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推动基本医疗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健全专项救助和补充性救助制度,针对3%最低收入人员建立相对贫困帮扶机制。新建市救助管理站。继续做好对口帮扶工作,落实关爱援建干部举措。

  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市。适应学龄人口动态,完善各级教育资源布局,新建幼儿园、中小学校24所,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开展国家、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区创建。落实高考改革新方案,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提高高中教育质量。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建设。实施“锡教名师”培养工程和“我为良师”全员行动。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支持江南大学建设“双一流”研究型大学,建成江大宜兴校区。全力办好无锡学院。建成东南大学无锡校区微纳加工与测试公共服务平台。

  创新实施健康城市行动。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规划建设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完善市二院北院区功能,推进江大附属医院北院区改造和二期建设,推进市急救中心易地新建。滚动实施“办名院、建名科、增名医”战略,完善医护人员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机制。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医疗机构合作,筹建南京医科大学无锡医学中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医疗集团运作模式。改革医联体合作机制,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推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规范社会办医。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健全食品药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深化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

  (九)着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新样板

  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人物同防”“多病共防”,完善“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常态化防控机制。严格入境人员、中高风险地区来锡人员闭环管理和进口冷链食品监管。抓好口岸、社区、农村、学校、市场等重点区域、重点单位、重点场所防控,常态化开展人群监测、环境监测、扫码核验工作。切实加强春节春运防控,严格聚集性活动管控。规范做好疫苗管理和使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加强物资、人才、检测、隔离等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教育和知识普及。落实关心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和防疫工作者措施。

  提升公共安全水平。把安全发展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全过程,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统筹做好“一年小灶”与“三年大灶”转段衔接,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新一代“雪亮工程”联网共享应用体系建设,深化城市巡防处置一体化改革,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进公安“一基地二站二所四中心”项目建设。启动实施“锡朗网络综治工程”,建设完善各级网络安全应急指挥中心、网络安全综合管理平台。深化非法集资专项整治和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动,维护经济金融秩序。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深化“星级+薪级”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加大社会组织支持力度,推动形成社会治理新格局。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平台和机制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矛盾源头化解。建好用好基层“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深入开展“排风险、建清单、除隐患、保稳定”专项行动,优化“接访变下访”“一访定心”等工作机制,深化治理重复信访,有效化解信访积案。做好村民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

  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建设“城市大脑”,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和价值挖掘,启动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建设,推动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试点,加强数据安全防护。完善三级应急指挥体系,开展应急管理能力培训。积极应对极端天气增多情况,加快修订市政设施建设和管养标准。健全完善气象、洪涝、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容灾备份设施等建设。完成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区建设和市区易积水点整治。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版权所有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苏ICP备09024546号  公安备案号:32021102000707  网站标识码:3202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