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锡市2012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13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概要)
发布时间:2013-02-27 10:42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大 特大】
- 信息索引号
- 014006446/2013-00527
- 发文日期
- 2013-02-27
- 公开日期
- 2013-02-27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机构
- 无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公开形式
- 网站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有效期
- 长期
- 公开程序
- 主题
-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体裁
- 其他
- 关键词
- 指标, 经济, 管理
- 文件下载
- 内容概述
- 关于无锡市2012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13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概要)
显示全部表格信息
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综合实力
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左右,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5万美元以上。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58亿元,增长7%。
(二)产业发展
预计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实现年度预期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6000亿元以上,增长10%左右。全市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0%以上。
(三)科技创新
预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8.7%,较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60%和83%,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件,列全省创新工程考核评价第二位。
(四)开放型经济
预计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70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410亿美元,基本与上年持平。到位注册外资40亿美元,同比增长14.3%,增幅列苏南五市首位。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增长38%以上, “走出去”投资企业中方投资协议额8.5亿美元以上。
(五)有效投入
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实现年度预期目标,其中民间投资占比达到62%。160个重大项目基本完成当年投资任务。宁杭高铁宜兴段主体工程、104国道等国省干线公路基本完工,苏南硕放机场航站楼二期工程、城市快速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建设加快推进。
(六)生态建设
预计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完成省下达的任务指标。林木覆盖率达到25.3%,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以上。
(七)民生保障
预计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590元,增长12.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18575元,增长13%左右,均实现年度预期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5%,农村调查失业率为2.33%,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等五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均达98%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件为民办实事顺利完成,市民满意率达到97%以上。
(八)社会事业
按省、市优质园标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2所,70%以上的村(社区)幼儿园建成市优质园。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成率达到100%,财政对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平均提高到每人295元,市区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530元。无锡大剧院、市三院新门急诊大楼等一批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建成投用,惠山祠堂群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九)改革创新
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12年改革重点工作,“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光伏太阳能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中水回用等10余项“两型”示范工程建设进展良好。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和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62项,取消和下放城市管理、市政园林、规划建设等领域行政权力事项371项。医药卫生体制等多项改革保持省内领先。
二、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
2013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的总要求,始终坚持又好又快的工作导向,深入实施“八项工程”,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积极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01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力争增长3%;到位注册外资增长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省定范围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三、完成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一)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基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1.切实增加有效投入。积极鼓励引导社会投入,着力拓宽投资领域、降低投资门槛,全面激发民间投资的巨大潜力。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组织好“项目建设提升年”各项活动。努力提升外资利用水平,集中力量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大力拓展融资渠道,年内计划新增信贷1000亿元。
2.着力扩大最终消费。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旅游业态。推动传统商贸转型升级,支持商贸服务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完善市场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平价商店建设,加快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培育新兴消费热点,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优化消费环境,研究实施信用消费促进政策,组织开展重点商品质量专项检查。
3.全力促进出口回稳。积极推动无锡列入国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促进加工贸易与国内产业融合,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拓展。加快出口产品结构优化,重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和服务外包产业出口。加强市场开拓,全力提升新兴市场比重。加大出口支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主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支持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降低企业外贸出口经营风险。
4.不断提升经济调节能力。落实好并适时调整稳定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全面加强经济运行调节能力。提升对企服务水平,加大对各类企业特别是实体企业服务和支持力度。强化电力、成品油、天然气等要素供应调度,加强劳动力供需衔接,保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治理,对特别困难的企业制定缓收、减收相关费用的措施,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
(二)以发展重点产业为突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1.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鼓励高新技术产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开展兼并重组,鼓励中小企业靠大靠强,与大企业(集团)配套协同发展,鼓励本土企业和资本与“530”项目的对接合作,加快形成科技创新型项目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优势。实施创新产出赶超行动,使高新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三大科技创新产出指标全省领先。
2.推动服务业超越发展。深入实施服务业超越计划,加快提升服务经济比重。积极推进重点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提升集聚区功能。启动新一轮集聚区规划修编工作,打造研发设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技术服务、展示交易、中介服务六大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素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强领军型服务企业的创新示范和龙头引领作用。
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加强技术开发,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传统企业向产业链的高端攀升。大力实施企业品牌战略,增强企业品牌管理、运用和保护能力,做大做强名牌企业群。
4.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到84%以上。继续推进农田标准化改造,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5%。
(三)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1.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八大行动”,促进城乡之间资源共享共用、公共事业统筹建设、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沿江城际铁路、锡澄城际轨道、苏锡常南部高速、宜马快速通道项目的前期工作。进一步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积极推进“三集中”,全面提升农村发展水平。
2.加强中心城区、重点地区建设。进一步加快太湖新城建设,使太湖新城成为提升无锡城市地位、推动无锡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进一步提升老城区功能,打造整洁、文明、繁荣的城市风貌。进一步加快重点地区建设,精心规划建设马山国际旅游岛,完善建设锡山高铁商务区,加快惠山、滨湖转型升级集聚区和新区太科园功能建设,提升江阴、宜兴城市能级和品质。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轨道1、2号线建设,积极推进轨道3、4号线规划建设前期工作,加快西环线、锡澄运河“五改三”、北中路西延及312国道互通等一批在建和续建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苏南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并竣工投用。
3.密切区域交流合作。加强与苏南中心城市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发展格局,提升整体竞争优势。加强南北挂钩和沿海开发,有序推动产业转移,支持无锡土地资源平衡。围绕项目合作、重大工程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继续加强与霍城、阿合奇、延安、云阳等地的对口支援,确保我市对口支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四)以构建生态文明为根本,优化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1.着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水环境整治,全面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在实现一级A排放基础上实施尾水生态净化和利用。积极推进水利建设,全面推动新沟河、新孟河拓浚工程建设,推进蠡溪河等一批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积极推进自来水安全高速通道工程。
2.着力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循环化改造。继续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力争成为国家低碳经济示范试点城市。
3.着力推进“绿色无锡”建设。实施城市绿地、村庄美化等重点工程,继续大力推进植树造林,推进生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
(五)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大力提升改革开放水平
1.着力推进关键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重点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有效提升政府平台融资能力,重组产业发展基金,组建无锡旅游产业集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2.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加快人才国际化、企业国际化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开发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城市国际化步伐,加强国际医疗机构引进,加快国际居住社区建设,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中介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以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有效提升民生质量
1.全力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进一步拓展增收渠道,多措并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居民收入快于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调控体系,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带动就业、带动增收。强化城乡统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推进“集体经济富民工程”。
2.全面提升惠民质量水平。切实改善百姓生活条件,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继续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工作,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城乡低保、困难特殊群体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参保职工在全市、全省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实时结算,完善困难特殊群体重特大疾病救助机制,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大力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3.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和覆盖面,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继续位列全省前茅。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全面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深化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协作,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争创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