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发展改革主要工作安排
发布时间:2012-02-10 16:20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大 特大】
- 信息索引号
- 014006446/2012-00054
- 发文日期
- 2012-02-10
- 公开日期
- 2012-02-10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机构
- 无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公开形式
- 网站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有效期
- 长期
- 公开程序
- 主题
-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宏观经济运行
- 体裁
- 宏观经济运行
- 关键词
- 经济, 管理, 改革
- 文件下载
- 内容概述
- 以增强内生动力为支撑,进一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以发展重点产业为突破,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础,进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构建生态文明为根本,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目标,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保障改善...
显示全部表格信息
(一)以增强内生动力为支撑,进一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1、切实增加有效投入。努力保持投资对扩大内需的支撑作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积极鼓励引导社会投入。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将投资增长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带动变为民间投资拉动上来,全年民间投资增长25%以上。着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海力士20纳米级技术改造、深南电路半导体封装基板研发制造基地、联合汽车电子高压喷油器和高压油轨总成等100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增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支撑。扎实推进投资转型发展。优化完善《无锡市重大产业项目评估实施办法》,统筹调配全市土地等重要资源,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加大项目投入强度,提升项目亩均产出,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年内新增信贷800亿元,新增企业上市(IPO)15家,首发融资总额80亿元,引进创投基金10家,新设2家科技小贷公司、18家农村小贷公司。确保重大项目实施。年内安排市级重点项目138项,其中实施项目118项,前期项目20项,实施项目总投资2868亿元,年内计划投资667亿元,前期项目总投资713亿元。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严格落实政府投资项目代建、招投标、稽察、竣工验收、后评价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2、稳定促进消费需求。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8.1%。突出发展旅游业。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努力打造旅游休闲之都和全国旅游强市,年内确保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增长15%以上,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7%以上。稳定发展房地产市场。积极采取综合措施,严格把控价格环境,争取金融机构增加个贷发放,努力稳定房地产市场,力促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运行。改造发展传统商贸业。鼓励企业运用现代商品流通模式、营销交易方式和管理技术,促进传统商贸服务企业转型升级,支持商贸服务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年内城区新建、改造提升农贸市场10个,组织举办大型促销活动。强化“农超对接”,超市签约数量力争达到50家以上。本地年供应超市各类蔬菜达到16万吨以上。推进主食品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建成放心早点连锁标准化门店20家。全年商品市场成交额增长16%以上。有效提升社会消费能力。加快建设和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制定扶持优惠政策,通过举办销售月等活动,创办各类产品展销会,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物品消费保持稳定增长。培育发展新兴消费领域。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信用消费、循环消费等新兴模式,丰富旅游、文化、体育、娱乐、信息等产品,进一步扩大城镇、农村、公共服务等领域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推动即期消费快速增长。
3、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强经济形势的跟踪分析和预测预警,不断增强分析判断和应对能力。强化要素调度,保障电力、成品油、天然气等的供应。加强劳动力供需衔接,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全面落实《无锡市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意见》、《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支持企业发展的意见》等,加强产业发展导向,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扶持企业发展。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和流通领域市场监管,组织开展价格和收费专项检查,全力做好市场保障和价格稳定工作,确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省定范围内。
(二)以发展重点产业为突破,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1、突出抓好新兴产业发展。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工程,年内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000亿元,增长26%以上。加强重点产业扶持力度。积极提供市场空间,推进物联网、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在全市推广应用,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大力引育高层次人才。加强科技人才对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积极实施物联网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等重点人才工程,更大力度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全社会研发费用(R&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件,建设100家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工程、检测)中心。
2、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实施服务业发展超越工程,加快提升服务经济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提高至40%以上。加快推进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云计算商业模式,重点推进“城市云”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及基于“城市云”的各项应用。加快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以服务外包园区为载体,以引进和培育骨干企业为核心,突出发展软件、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设计等服务外包领域,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营业收入增长30%。加快发展工业设计研发和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园现有资源和平台作用,推动重点工业企业设计研发分离工作,建立工业设计中心,组织办好工业设计博览会。加大公共技术和服务平台建设力度,着力推进无锡数字动漫创业服务中心、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工业设计研发和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增长30%以上。加快发展物流业。进一步整合物流资源,推进石塘湾物流园区、高新物流新安物流园区、硕放作业区等承接园区建设,初步形成布局框架。积极发展口岸保税物流、空港物流、城市配送等新型业态,调整提升物流业发展整体水平,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着力发展电子银行、小额贷款、消费信贷等新兴领域。加快银行业务、保险业务、债券业务和产权市场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金融业务体系。推进太湖新城金融商务区建设,加快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年内金融及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11%以上。
3、有效促进传统产业提升发展。积极引导传统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4%左右。狠抓工业投入。积极开拓重大产业项目源,搞好产业项目跟踪服务,加快在建项目进度,争取产业项目尽早投产,全市工业投入增长13.5%以上。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鼓励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发展新兴产业,探索建立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标准和考核体系,组织实施100项两化融合重点项目,企业技改投入增长14.5%,实施企业品牌战略。积极推进企业品牌产品规模化工程,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省名牌、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行政认定数在全省继续保持前列,新增省级以上品牌 92个,鼓励企业争创省级以上质量管理奖、江苏省优秀新产品奖。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加大现有节能政策法规执行力,按照化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琉璃瓦和热电整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加快推进行业整合整治。
4、着力抓好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生态、规模化农业,不断增强农业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达到78.6%。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培育发展特色农业园区,提升农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年内农业园区化比重达到20%,高效农业面积达到56%,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0%。培育壮大生物农业。年内以生物农业为代表的新兴农业产业规模达到43.5亿元以上。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推进农田标准化改造,高标准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年内整理土地5万亩,其中建设用地增减挂钩5000亩。加快实施蔬菜基地建设工程。严格执行《无锡市蔬菜基地条例》,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和原产地认定力度,年内“三品”面积达到72%以上。推动农村合作组织建设。着力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水平,全市农民参加各类合作组织的比例达到85%,创建村级为农服务社示范社30家、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通车农村公路150公里,新改建农村桥梁150座,镇村公共交通开通率达到100%。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年内完成村庄整治300个。
(三)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础,进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1、协调发展“一体两翼”。强化区域性特色功能,统筹调配市域资源,全面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城市化水平达到72.6%。提升优化市域发展格局。积极推进锡澄、锡宜有机衔接,全线开工建设锡澄运河“五改三”航道整治工程,加快沿江城际铁路、锡澄城际轨道的前期工作,协调推进新长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或泰锡宜城际铁路前期研究,力争项目早日开工建设。优化提升宜兴环科新城,建设国家级环保产业园,加快推进跨太湖高速公路、宜马快速通道项目前期工作。
2、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围绕“四城”建设目标,提高城市化质量,提升现代化水平,丰富国际化内涵,全面加快城市化步伐。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城古运河文化风情带建设,提升胜利门—三阳广场、南禅寺—清名桥、太湖广场三大商圈功能,加快锡钢地区企业搬迁,启动改造建设工程。推进太湖新城商务中心功能集聚,支持锡东高铁站商务区建设,强化惠山与江阴南部地区的产业与城市功能对接,形成锡澄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加快推进苏南(硕放)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和轨道交通1、2号线建设。
3、提高区域交流合作水平。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完善、深化合作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接轨。积极推进南北挂钩和沿海开发,完善6个南北共建开发区功能,加快建设锡通科技产业园,合作建立锡盐沿海开发园区,有序推动产业转移。继续加强对口支援工作,确保我市对口支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四)以构建生态文明为根本,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1、深入实施污染综合治理。以太湖水环境治理为重点,显著改善环境质量,切实保障生态安全。切实加强控源截污。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城北等污水处理厂新(扩)建项目,城市污水处理厂实施尾水生态净化和利用。加快污水管网全覆盖建设,完成主城区污水管网优化建设20公里。深化排水达标区创建活动,年内完成1048个控源截污片区创建任务,确保主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积极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全力推进治太“三河”(走马塘、新沟河、新孟河)建设,加快太湖梅梁湖生态清淤工程,年内完成清淤200万立方米,确保太湖安全度夏和枯水期供水安全。
2、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积极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引导全社会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利用技术。突出结构减排。确保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总磷排放量在2010年基础上分别削减8%,综合能源消费量增幅控制在8.5%以内,工业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完成利港电厂、苏龙电厂、三木热电厂等一批重点企业的脱硝工程及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工程。积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工作。全面提高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年内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万元GDP能耗下降3.8%。狠抓节能减排制度落实。严格执行环评、能评制度和排污总量平衡审核管理办法,对不能完成减排任务的地区,一律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项目。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力推进清洁能源区建设,年内全市原煤总量控制在2800万吨以内。不断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淘汰集中供热范围内的所有燃煤、燃油小锅炉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关停范围,启动建设西区、南区煤改气热电厂。
3、加快宜居城市建设。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继续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年内完成植树造林面积3.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5.3%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82%。加强水源监控保护,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完成锡澄水厂20万吨、锡东水厂30万吨扩建工程,完成自来水老旧管道改造100公里。加强风景资源、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地的保护,年内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稳定达到90,市区空气优良率达到90%以上。
(五)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目标,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
1、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拓展改革领域,建立健全更加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两型社会”试点工作。重点争取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无锡“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相关政策。调整完善区域经济管理权限。除国家、省文件中明确规定外,进一步梳理、下放行政管理权限,简化行政许可程序和环节,提高行政服务效率。营造民营经济良好发展环境。扩大民营企业投资领域,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帮助民营企业融资融券,解除民企发展的制约因素,切实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利益。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政府各类资源性、经营性资产,提升投融资规模、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新格局。深化“管办分离”改革。全面整合市属旅游、园林、文化、体育等领域的经营性资源,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的要求,探索建立新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科技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服务公司,鼓励商业银行试办科技支行、科技信贷专营部门,发展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信贷产品,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发展壮大民营医疗机构。
2、保持开放型经济稳定发展。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增强企业国际市场拓展能力,提升无锡产业国际竞争力,年内进出口总额增长8%以上,其中出口增长10%以上。加强与国际大公司的合作,提升引资层次和市场开拓能力,进一步扩大对外招商网络,完善专业化招商队伍,大幅度提高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年内到位注册外资达到35亿美元。加大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一般贸易、服务贸易、“两自”产品出口比重,加大新兴市场开拓力度,着力稳定外贸出口。支持鼓励重点企业在境外建立营销网络,开拓更大的国际市场。大力推进民营企业 “走出去”,鼓励本土企业集团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收购国外品牌、专利和研发中心。推动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功能载体建设,促进重大项目引进。
(六)以保障改善民生为宗旨,进一步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1、深入推进富民惠民。深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行动计划,切实改善百姓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就业水平,年内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进一步落实《无锡市居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无锡市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适龄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9%以上。不断完善住房保障,全年新开工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13000套(间)以上,完成旧住宅区综合整治150万平方米,完成中心城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40万平方米,完成城中村改造180万平方米,完成征地安置房竣工交付面积500万平方米。
2、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大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和覆盖面,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继续位列全省前茅。引导、支持社会力量举办0—3岁婴幼儿早教机构,按省、市优质幼儿园建设标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所以上,在省、市优质幼儿园就读幼儿比例达88%。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和重建(新建)中小学校舍面积累计200万平方米。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达标率60%以上。提高医保支出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标准,取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公立医院使用国家基本药物总额占药品总费用比例达到15%以上。市新中医院和第三人民医院新门急诊大楼竣工投用,启动建设无锡医学院。扎实开展国家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全年无休和免费开放。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市区实现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全覆盖。
3、加强社会管理。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科学制定社会管理措施,深化社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社区管理机制,推进社区扁平化管理,进一步整合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切实加强人口管理,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建立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机制,深化稳评工作“全覆盖”。切实加强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行业的市场监管,完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提高检测批次。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提高公众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