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2020年重点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0-03-21 11:21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特大

信息索引号
014006446/2020-00094
发文日期
2020-03-21
公开日期
2020-03-21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无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体裁
其他
关键词
规划,经济,管理,改革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2020年重点工作计划

显示全部表格信息

  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为“十四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部署,牢牢把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要求,紧紧围绕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的目标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安全稳定,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开辟“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新境界,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重点计划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增长7.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8.5%;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实际使用外资36亿美元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9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6%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以上;单位GDP能耗降低3%左右,节能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等约束性指标确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

  为确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推进228个在库市级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大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力度,确保当年完成重大产业项目投资1000亿元以上。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三年计划、年度计划”梯次推进机制,安排市级政府投资项目137个、当年投资271.2亿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挖掘内需潜力。培育消费新热点,引导扩大信息、文化、健康、养老和家政等服务消费,推动“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办好鼋头渚国际樱花节、“江南古运河”风情夜游节、无锡马拉松、世界跆拳道大满贯冠军系列赛等节庆赛事活动。升级消费模式,推进梁溪区省级商贸流通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化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力争网络零售额突破850亿元。

  稳定外贸增长。积极应对国际经贸形势变化,落实贸易促进计划,增强自主品牌带动作用,鼓励企业通过建立海外仓、发展转口贸易等形式规避贸易壁垒、扩大出口规模。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20%。

  强化政策支撑。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市“六稳”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我市支持民营经济、实体经济发展的各类政策举措,加强惠企政策宣传落实,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所遇困难和实际问题。建设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加大“信易贷”模式的推广力度,持续推进各项降本减负政策措施,积极减轻企业负担。

  (二)深入推进产业强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创新企业培育,培育入库雏鹰企业1200家、瞪羚企业300家、准独角兽企业6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2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6%以上。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00项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80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3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左右。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2.0,引进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110人,每万人高技能人才数达到1000人。

  健全现代产业体系。制定实施新一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培育产业集群龙头企业4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8个。推动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向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持续推进智能制造,建设100个智能化重点项目,争创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星级上云企业50家。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集聚区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1.5%以上。强化军民融合发展,设立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园。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枢纽经济。全面落实“三大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建设全国数字经济示范城市,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5G网络建设和商用进程,扎实推进国家级江苏(无锡)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总部基地城市,吸引一批跨国公司、国内知名企业区域总部和功能性总部,新增总部企业5家以上。打造长三角枢纽经济创新高地,规划建设空港、海港、高铁、陆港枢纽经济区,空港旅客吞吐量达到86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14万吨;推进“2+4”高铁枢纽群规划建设,打造智慧物流陆港;强化无锡(江阴)港综合功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5万标箱。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深入实施“千企技改”工程,围绕两化融合、品种质量、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工业技改投资增长7.5%。深入实施标准、质量、品牌“三位一体”工程,建设国家增材制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物联网感知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加强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结果使用,实施税收、用地、水电气等差别化政策,多渠道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和已退出产能复产。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市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明确的17个方面80项工作,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复制推广江阴集成改革经验,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建设在线政务服务枢纽平台,拓展电子营业执照“一城通用”覆盖范围。加强要素保障,对重大项目应保尽保,优先保障符合现代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用地;优化水电气接入服务,压降接入成本;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创新信用监管,推行分类分级和精准监管,推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落实市委推动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意见,加强制度建设,抓好制度落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任务。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组建无锡智慧城市发展集团,重组整合国联金融和金投公司。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融资平台整合重组和市场化转型,加快民营锡商银行筹建、无锡金融租赁公司设立等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医保支付制度改革试点。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政策。

  全方位扩大开放。鼓励现有外资企业总部化、基地化发展,支持跨国并购、境外发债等利用外资新方式,引进重大外资项目50个,实际使用外资36亿美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外资占比65%左右。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资本运作、整合国际资源,推进西港特区升级版2.0建设,稳步推进通用科技泰国轮胎生产基地、龙道博特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轮胎生产基地。

  (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强化区域城乡统筹

  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无锡行动方案,制定实施重大任务、重大项目和重大改革清单,打好长三角一体化主动仗。东向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参与空间协同规划编制,组织对接上海系列活动。北向推动锡常泰跨江联动发展,加快南北通道建设,完善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体制机制。西向参与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对接南京、杭州都市圈建设,加强科技人才、文化旅游、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推动太湖湖湾一体规划建设,打造环太湖创新走廊,牵头编制环太湖区域综合保护行动方案。加速推进市域一体发展,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启动建设锡澄、锡宜协同发展区;提升中心城区集聚辐射能级,推动各城区发挥特色优势,加快重点载体平台建设,形成整体发展合力。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长三角区域性枢纽机场,启动硕放机场快速滑离道、进近管制航管工程建设,推进机场集疏运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全国性铁路枢纽,加快推进南沿江城际铁路、锡澄城际轨道线建设,完成四网融合规划研究。优化市区地铁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地铁网络建设,确保3号线一期工程建成通车,加快4号线一期工程建设,加快第三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报批,力争地铁5号线年内开工。完善区域高速网络体系,有序推进苏锡常南部高速、常宜高速、宜长高速、宜马快速通道建设,开工建设锡宜高速扩建、江阴第二过江通道,加快打通过江通道瓶颈。完善市区快速路网和城市干道网络体系,加快推动凤翔路北延江阴段、锡东大道快速化改造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推进隐秀路东延、菱湖大桥等断头路建设。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改善城镇居住环境,整治改造老旧小区190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50万平方米;开展市容顽症整治攻坚,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到78%;全面实施公厕提标便民工程,市区新建37座、改建144座。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水平,新增“百企建百园”农业项目20个以上。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一推三治五化”专项行动,深化拓展“一核心四平台”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全市107个试点村农房建设,建成30个特色田园乡村,新增2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80%,行政村三类以上水冲式公共厕所覆盖率达100%。

  (五)加快突出问题整治,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推进钢铁、化工行业布局调整,关停化工生产企业150家,着力化解重化围江问题;完成长江经济带6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整改销号年度任务,推动实施污染治理“4+1”工程,全面完成45项长江干流岸线项目清理整治任务,加快沿江标志性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太湖治理和河道综合整治,加强重点领域污染防治,推进太湖生态清淤试点,提高蓝藻打捞处置能力,连续13年实现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的目标。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强能源消费强度控制,深入推进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实施重点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60项,确保完成年度减煤工作目标。提升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扎实推进固废处置设施建设三年计划,加快建设锡东电厂、惠联垃圾热电厂提标扩容工程,完成江阴市、宜兴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和餐厨废弃物集中处置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示范创建,推进宜兴环保科技园等绿色环保产业集群发展,完成省下达的重点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任务,全面完成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

  抓好污染综合防治。实施一批生态环境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纵深推进“绿刃”环保专项行动。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扬尘污染防治,确保PM2.5浓度和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到省定目标。实施75项水治理年度重点工程,全面完成太湖一、二级保护区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推进锡澄运河整治等水利工程,确保全市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到省定目标。全面开展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强化土壤污染防治。

  (六)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持续改善社会民生

  打好全面小康收官仗。全面落实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方案,健全动态监测、督查考核机制,补齐17项短板弱项指标,确保小康成果普惠共享。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扩大优质普惠教育资源供给,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就读幼儿比例达到86%以上,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均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建成东南大学国际校区一、二期工程和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基本完成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江南大学江阴校区一期工程,推动南信大滨江学院转设为公办本科高校。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建成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南院区项目(不含烧伤楼),加快推动精神卫生中心二期、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等重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区域内就诊率达到95%以上,每万人全科医生数达到3.9人。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标准化社会化建设、养老服务机构品牌化智慧化建设,每千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达到45张以上。提升文化服务能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达到220元以上。

  巩固富民增收成效。坚持就业优先,做好高校毕业生、军转干部、退役士兵、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优化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适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持续提高低保标准,稳步实施基本医保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优化精准脱贫防贫长效机制,确保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困转化。加强价格调控监管,缩减政府定价范围和定价项目层级,合理调整公办及提供普惠服务的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保教费标准,落实房地产价格调控政策,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围绕帮扶济困、卫生养老、城市安全等民生问题,全力办好年度10件4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

  谋划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按照省社会主义现代化试点部署要求,支持江阴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先行先试,打造具有江阴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样板。科学编制“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开展各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编制,构建与新发展理念、新目标定位相适应的指标体系,谋划好新时期生态、城乡、民生、改革、开放等重大事项。

  (七)切实防范重大风险,确保社会安全稳定

  抓牢抓实安全生产。扎实开展交通运输、城镇燃气、危废固废等32个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实现整治行动全覆盖。加强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时段安全防范,建立长效管理新机制。扎实推进化工行业安全环保提升,加强能源储备和相关基础设施安全监管,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确保不发生有影响的安全事故,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

  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深入推进防范化解非法金融活动风险专项行动,建立健全风险排查和风险处置相结合、化解存量和遏制增量共同发力的协同防控机制,加强企业债、互联网金融、地方交易场所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严厉打击“套路贷”等非法金融活动,积极稳妥化解企业大额信贷风险,确保不良贷款率稳定下降、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推动基层减负,严格社区事项准入,完善矛盾纠纷预防和多元化解长效机制,建设信访智能服务管理平台,积极运用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手段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城市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打造“网格+警格”等无锡品牌,推进基层政法综治信访单位开展“枫桥式”系列建设活动,以“雪亮工程”和公安大数据建设为支撑,构建一体化、智能化水平更高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版权所有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苏ICP备09024546号  公安备案号:32021102000707  网站标识码:3202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