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2017年政府工作重点

发布时间:2017-02-22 13:29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特大

信息索引号
014006446/2017-00105
发文日期
2017-02-22
公开日期
2017-02-22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无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体裁
其他
关键词
统计,指标,经济,管理,调控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2017年政府工作重点

显示全部表格信息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部署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重大。按照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部署要求,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外贸进出口实现正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省定范围内;节能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确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确定上述主要预期目标,既是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以及“十三五”规划的要求,也充分考虑了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和无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体现了产业强市的工作导向和发展趋向。围绕实现以上目标,今年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毫不松懈抓好产业强市建设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现代产业新高地,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优先选项,实现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0%以上;以发展具有领先优势的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积极开展“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制定实施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5%、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以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服务业为重要取向,推进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弘扬无锡“工匠精神”,推进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四位一体”建设,新认定省级以上品牌80个,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内外标准50项以上。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发展战略,加快万达文旅城、阳山田园文旅小镇、江阴海澜国际马术旅游区、宜兴阳羡生态度假区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加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扩大旅游产品有效供给,实现旅游总收入增长10%。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和旅游风情小镇,加快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使之成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空间载体。

  重视发展现代农业。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稳定水稻、蔬菜种植面积,新增高标准农田1万亩、高效设施农业(渔业)1.5万亩。组织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保持有效投资稳定增长。强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加强精准招商、大项目招商和全产业链招商,争取引进超10亿美元或5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5个以上。积极开展“稳心留根”和“亲商暖企”行动,加大产业政策兑现落实力度,提高政策扶持的针对性和精准度。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鼓励企业扩大技改投入,实现工业投入增长10%左右。有效发挥政府投资项目和重大项目的引导带动作用,实施100个市级重点项目,当年完成投资超680亿元。

  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着力疏通贷款流向实体经济渠道,实现社会融资规模1600亿元,其中新增本外币贷款900亿元以上,制造业贷款实现正增长。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授信活动,发挥好各级政府应急转贷资金、风险补偿资金作用,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发挥好太湖浦发母基金、国联产业母基金作用,引导和扶持新设产业基金规模200亿元以上。大力推进企业上市,支持上市公司开展并购重组,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0家、新三板挂牌公司50家以上。

  (二)突出聚力创新的工作导向

  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优化“一区三核多特”空间布局,把无锡高新区、江阴高新区和宜兴环科园作为示范区建设的主阵地,全面落实推广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增强核心区科技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各类科技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留学生)创业园等主体功能,加快推进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扶持力度,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培育计划,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00家以上。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和“人才强企”工程,着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招才引智工作水平,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11.7万人,引进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企业50家以上。完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发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作用,推动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加快在锡转化,加快推进深海装备无锡研发基地建设。提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功能,着力打造国家级质检中心和检测重点实验室集群。构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办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高端论坛。着力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积极打造区域创客中心,新增一批省级以上创客空间。落实好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6%,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2件。

  以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制定实施新一轮推进物联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高水平办好第二届世界物联网博览会,高水平推进鸿山物联网特色小镇建设,积极实施十大领域应用示范推广计划,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物联网关键技术和行业标准攻关,启动实施设基金、建基地、兴基业的物联网“三基工程”,实现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5%以上。大力推进云计算、大数据、软件服务、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等数字经济、创新经济、分享经济和平台经济加快发展,启动建设国家超算中心产业园、太湖新城大数据产业园。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升级。加快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促进商贸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以全面创新为引领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造潜能和激情。着力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企业管理、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让创新贯穿一切工作。着力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新载体新平台,全力办好物联网、新能源、影视文化、工业设计、大学生创业大赛等重点博览会、交易会、展会、论坛,创特色创品牌。全面创新的本质是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打破陈旧思维束缚,摆脱习惯路径依赖,充分尊重企业家和基层首创精神,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培育宽容失败、包容个性的创新文化,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三)突出聚焦富民的发展取向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结构,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帮助重点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8000人。着力优化创业环境,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新注册登记企业2.8万家以上;建立市场化创业担保贷款机制,鼓励大学生等重点群体自主创业,扶持自主创业1万人,其中大学生自主创业1600人,实现带动就业5万人。拓展居民增收渠道,推进安置房上市,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分别扩面5万、5万和3万人以上。全面落实低收入群体、特殊困难群体社会救助政策,健全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持续推进深度救助,不断提高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水平。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精准帮扶力度。

  改善老百姓生活环境。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和旧住宅区整治,积极推进农村住房翻建。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建成区违法建设治理,加大背街小巷综合改造力度。改善居民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进一步推进老小区电梯改造。加强城市绿化美化,建设一批城市小游园,新增绿化面积5000亩。加快建设15分钟社区服务圈、体育健身圈、便民生活圈。创新发展商业服务网点,加大农贸市场建设和改造力度。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鼓励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化发展,新建、改扩建一批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大学取得突破,深化与江南大学、太湖学院合作共建,加快建设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加快健康城市建设,完善药品零差价销售医疗服务机制,加强产科、儿科、精神卫生等专科建设,完善分级诊疗新格局。深入开展国家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发挥居家养老基础作用,推动医养融合、智慧养老,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广公共数字文化,继续办好读书月、艺术节、文博会等活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创建智慧体育城市,精心办好亚洲乒乓球锦标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国际重大赛事。

  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平安无锡、法治无锡建设,创新升级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努力创建平安中国示范区。扎实开展“七五”普法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法治素养、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完善社区减负长效机制,打造“社区+”平台,推进“三社联动”。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有效预防和多元化解机制,全力化解信访积案。深入推进食品安全城市创建,依法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行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加强公共安全监管,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持续用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切实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去产能”,严厉打击地条钢等落后产能、非法产能,全面完成去产能任务。突出重点“去库存”,积极推进江阴、宜兴房地产去库存工作,加大市区商业办公用房去库存力度,鼓励在建和库存非住宅商品房向众创空间、养老地产、旅游地产转型。多措并举“去杠杆”,加强中小企业互保圈风险化解处置,妥善处置大中型企业债务风险,继续实现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下降”;规范各级政府举债行为,加大存量债务置换力度,加强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管控。实实在在“降成本”,继续全面落实好国家和省降成本各项政策措施、实施好市及地区性降成本政策措施,保持政策连续性,扩大政策宣传面和受惠面,确保为企业降低成本200亿元以上。加大力度“补短板”,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补短板工作,完善补短板项目储备和推进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切实坚持在重点领域改革上狠下功夫。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组建行政审批局,探索实行“一枚公章管审批”;简化商事审批,推进证照整合;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继续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整合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研究完善促进区域统筹发展的财政体制,合理构建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担共享机制,落实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完善PPP项目扶持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调整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完善国资国企监管机制。深化金融改革,加快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推进设立民营“锡商银行”、无锡金融租赁公司、无锡消费金融公司,推进物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总体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深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深化医药卫生、养老、教育、文化等领域改革,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抓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任务落实,真正试出经验、试出成效。

  (五)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

  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开放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产能合作和服务外包合作,鼓励支持柬埔寨西港特区等无锡企业在境外投资的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对外投资健康发展。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加强与长江沿线和长三角城市的合作交流,更好地对接和服务上海,推动锡常泰联动发展。积极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扩大自贸区改革试点政策受益面。积极推进无锡国际邮件互换中心、药品进口口岸申报设立,提升口岸综合服务能力和开放水平。做好外事、侨务工作,促进国际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办好第三届全球锡商大会。

  集中力量做好外贸外资工作。着力优化外贸结构,积极发展外贸新业态、拓展外贸新空间,创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落实新形势下吸引外资的政策意见,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提高外商投资便利化和规范化水平。建设强有力招商队伍、拓展外资招商渠道,着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行业龙头型、整机型、终端型项目,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争取到位注册外资35亿美元,引进超3000万美元重大项目45个。

  增强开发区(园区)功能作用。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开发区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推动开发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强做大特色主导产业。提升开发区创新功能和承载能力,发挥无锡高新区综合保税区、江阴综合保税区载体优势,支持惠山经济开发区、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优化乡镇级工业园区布局和功能。支持各级园区探索建立中外合作产业园区,推进中韩(无锡)科技金融服务合作区建设。加强开发区对标找差和考核评价工作,推动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在全省排位稳步提升。

  (六)着力提升城乡建设管理水平

  积极推进锡澄锡宜一体化发展。加快市域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步伐,开工建设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南沿江高速铁路,加快推进锡澄运河市区段和锡溧漕河二期整治工程建设,积极开展盐泰锡常宜城际铁路、市域快轨S1线和宜马快速通道等前期工作,统筹搞好各地通用机场规划建设。优化市域“一体两翼”空间布局,加强产业对接和园区合作,推进锡澄锡宜文化和旅游统一规划、资源共享。支持江阴打造沿江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城市,鼓励宜兴建设苏浙皖交界区域的功能性中心城市,提升澄南、宜东地区与无锡市区的融合发展水平。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实施江阴市“1310”工程。加快推进常宜、宜长高速公路建设。加密苏南硕放国际机场航线,启动货站和停机坪扩建工程,实现客货吞吐量分别突破600万人次和10万吨。争取组建地方航空公司。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加快推进蠡湖大道、江海西路快速化改造和西环线北延、新锡路北延、钱皋路工程,打通运河西路、吴桥西路、兴昌路北延等“断头路”,疏通广澄路、锡南路、鼎新路等城市道路“毛细血管”。续建地铁3号线一期和1号线南延线工程,开工建设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启动编制地铁第三轮建设规划。优化调整常规公交线网,推动市区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运营一体化,积极创建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先行开展惠山工业转型集聚区等3个试点区域建设。搞好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建设新孟河工程和望虞河西控工程,基本完成新沟河工程,加强城市给排水和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发挥太湖新城、锡东新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示范效应,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城市大数据中心二期建设,提升智慧城市发展水平。

  加强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加快推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多规合一”。加大中心城区更新改造力度,放大行政区划调整效应,增强中心城区的商贸中心地位和历史文化保护核心区作用。加快推进太湖新城、锡东新城、惠山新城建设,做强特色产业,完善配套设施,促进产城融合。加快马山国际旅游岛、古运河风光带、鸿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支持宜兴重点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快推进紫砂、精微绣、泥人、二胡、茶叶等历史经典产业发展,扎实推进惠山古镇祠堂群和荡口古镇申遗,提升文化传承和产业影响力。

  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完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机制,积极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示范特色镇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倾斜,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房屋改造建设试点,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加快土地、户籍、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度创新,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健全文明城市创建长效管理机制,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江阴、宜兴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好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开展争当“美德少年”等活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打造志愿服务工作品牌,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七)扎实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

  落实“减煤减化”措施。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压减燃煤发电和热电机组数量,严格控制新建燃煤发电项目。分类整治燃煤锅炉,禁止新建燃煤供热锅炉,完成煤炭消费总量削减目标任务。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扩大天然气利用,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推动太阳能多元化利用。减少落后化工产能,加大低端落后化工企业淘汰力度,“一企一策”实施淘汰关闭、搬迁入园、整治提升。清理并规范化工园区,推动化工企业入园进区,完成省下达的低端落后化工企业淘汰任务。

  强化突出环境问题整治。治理太湖水环境,完善“河长制”管理,加强控源截污,狠抓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氮磷减排,加强清淤捞藻、应急处理和无害化处置,实现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持续改善,确保国省考核断面水质达标。治理生活垃圾,积极推进分类收集处置体系建设,完善餐厨垃圾处理设施,推动锡东垃圾焚烧发电厂投产运营,确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全覆盖。治理黑臭水体,完善城镇雨污分流管网设施,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加大河道清淤疏浚力度,完成10条黑臭河道整治。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全面整顿规范各类畜禽养殖场,实现规模化养殖场治理率达60%。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突出重点园区和企业废气排放源整治,全面开展油气回收、高污染车辆淘汰和餐饮油烟污染控制工作,实现全市重点工业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较2015年削减10%以上。治理环境隐患,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快危险废物焚烧和安全填埋设施建设,清理长江沿岸危化品码头和储罐,提升危废固废处置能力。

  健全生态文明长效机制。提升生态保护水平,加强环太湖生态保护圈的生态修复与治理,逐步降低长江江阴段干线开发利用率,加强宜兴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提高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水平。提升环境经济政策调控水平,实施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水环境区域补偿,加快实施差别化的环境价格政策;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推行环境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提升环境执法监管水平,严格落实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完善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曝光力度,从快从严打击环境犯罪行为。

  更大力度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落实主体功能区实施计划,严守城市边界、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红线,严控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加强产业与用地的空间协同,强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引导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着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大存量土地挖潜力度,加强工业用地分类管理,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八)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法治思维,切实做到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权履职。健全政府决策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建议,提高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质量。完善审计监督机制,加强对重大政策措施落实、公共资金管理使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重视司法、舆论、社会监督。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动态调整并及时公布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促进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增强担当服务意识。巩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增强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强化责任担当,主动攻坚克难,对工作中既定的目标和作出的承诺,加强任务分解落实,确保“定了干、马上办、办到底”。改善政务服务,主动当好服务群众和企业的“店小二”,完善政府服务机制。优化“一办三中心”办事流程,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益。深化目标任务绩效考核,建立更加有力的部门协同机制和重点工作督查机制。严肃治理“庸懒散”现象,健全容错和激励机制,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切实加强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党内监督条例和问责条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十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厉行勤俭节约,从严管理“三公经费”支出。更加注重源头反腐,突出公共权力运行、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金分配等重点领域,完善内控机制,建立健全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融合机制,加大惩治腐败力度,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版权所有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苏ICP备09024546号  公安备案号:32021102000707  网站标识码:3202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