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2016年政府工作重点工作

发布时间:2016-01-22 09:34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特大

信息索引号
014006446/2016-00034
发文日期
2016-01-22
公开日期
2016-01-22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无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内部审核后公开
主题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宏观经济运行
体裁
其他
关键词
指标,经济,管理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2016年政府工作重点工作

显示全部表格信息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时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的总目标,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全面开放战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民生共建共享战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稳定经济增长,着力推动转型升级,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防范化解风险,全力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上述主要预期目标,考虑到“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工作要求,兼顾了新常态下保持适当增长速度的需要,又为深化改革和调整结构腾出空间。

  经济的稳定增长是做好全年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面对宏观环境的变化,必须把稳增长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制定扩大政府投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确保基础设施投资有较大增长。全年继续安排市级重点项目180个,年内完成投资超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多措并举挖掘传统消费潜力,积极培育信息、文化、教育、健康、养老等消费新业态,巩固和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努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充分发挥出口的支撑作用,巩固传统优势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千方百计稳定外贸进出口,努力扭转出口下滑态势,力争出口实现正增长。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有效增加产业贷款,努力实现社会融资规模1600亿元,其中新增本外币贷款800亿元。大力推动企业直接融资,争取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6家、总数突破100家。

  在稳增长的基础上,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坚持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充分保护和激发各类企业增加投入、兴办实业的热情,做到对外资企业、引进企业、本土企业一视同仁,对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一视同仁,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突出先进制造业主体地位,扎实开展中国制造2025无锡行动,重点发展“七大先进制造业”,制定推进计划,明确工作重点,开展主题招商活动,抓好目标任务落实。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整机制造和关键零部件制造,努力在新能源汽车等整机制造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现代产业智能化水平。建立“千企技改”长效机制,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支持力度。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争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充分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做强做大集成电路、物联网、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智能电网、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争取实现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0%以上。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支持帮助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推动现代服务业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跨境贸易、现代金融、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物流仓储、商务中介和总部经济,优化提升传统商贸业态,争取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深入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开展质量标准提升行动,不断提高质量强市建设水平。用足用好国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我市支持现代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强政策宣传解读,优化政策申报程序,尽可能让企业早享受、快享受、多享受政策。

  坚持招商引资和“稳心留根”并重。强力开展产业招商引资活动,全力引进50亿元甚至10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确保实现工业投入增长12%以上。加强利用外资工作,争取到位注册外资34亿美元,其中制造业项目利用外资占比60%左右。广泛深入开展本土企业、现有企业“稳心留根”活动,特别是对制造业中小企业给予更多支持和帮助。树立“好企业”正确导向,只要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符合环保要求,就要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提供充分的土地、规划、信贷、政府服务等保障。强化各级高新区、开发区、特色园区发展现代产业主阵地作用,加强科学考核,优化政策机制,努力实现高于地区平均水平的产业增长。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新增高标准农田1万亩、高效设施农业(渔业)2万亩。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生物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加强区域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为农服务示范社,提升农村合作经济水平。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无论是企业的创新、高校院所的创新、还是人才团队的创新,都给予大力支持;无论是关键技术攻关、企业技术改造,还是小发明小革新,都给予积极鼓励,切实为实体经济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

  大力推进两个国家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在“一区三核多特”全面推广落实中关村科技创新优惠政策,使之成为科技创新重要增长极。推进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联合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建设物联网创新示范基地,加快物联网技术和产品应用推广,支持推动物联网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争取实现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增长20%左右。

  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鼓励企业采取跨国收购、兼并重组方式引进先进技术,支持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成果转化合作,支持鼓励企业通过引进人才开展自主研发。积极推进地方政府、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深化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微电所等的战略合作,加强共性技术平台、检测检验和实验平台建设,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大力实施“太湖人才”计划,继续推进人才强企工程,完善落实相关扶持服务政策,引进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优秀企业家队伍。积极发挥“欧美同学会”报国无锡基地作用,为海外人才搭建回国创业桥梁。充分利用现有科研办公用房载体,采取鼓励政策招引科技型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打造一批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众创空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争取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2%,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7件。

  加快推进科技金融发展。支持和鼓励科技型企业到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以及在新三板、各地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争取新增新三板挂牌公司40家。大力发展新型科技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展股权、知识产权等质押贷款,争取累计发放科技风险补偿贷款50亿元,增长10%以上。充分发挥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导向作用,设立一批新兴产业基金、天使投资基金,规范发展P2P、股权众筹等支持创新创业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促进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科技创新企业。

  坚持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先行先试,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推动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一是去产能。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化解过剩产能,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因地因企制宜,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和淘汰一批过剩产能,同时坚决遏制新的过剩产能盲目扩张。二是去库存。注重打通供需通道,消化房地产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积极推行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经济适用房保障对象货币化安置和补贴。探索形成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鼓励投资购买库存商品房,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三是去杠杆。注重提高企业权益资本比重、降低负债率,主动释放信用违约风险。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存量债务置换力度,严控新增政府性债务规模。进一步加强金融风险化解处置,争取实现银行业不良贷款继续“双下降”。扎实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严格控制设立各类投资理财类公司,有效遏制非法集资蔓延势头。四是降成本。注重打好“组合拳”,大刀阔斧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规范涉企收费行为,落实结构性减税和定向减税政策,构建普惠性政策扶持体系。实施稳岗补贴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用工成本。五是补短板。注重保持有效投资力度,扩大有效供给,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强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打牢农业基础。

  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下放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面落实行政权力清单管理制度,探索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规范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建立政务服务网上中介超市。全面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继续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流程,完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形成审批联动监管机制。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构建法治化、规范化、透明化运行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实施财政资金 “拨改投、拨改贷、拨改转”,加快发展PPP融资模式。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薪酬管理和激励机制,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红豆集团发起设立锡商银行,加快组建“苏民投”、消费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推动无锡农商行上市。全面深化资源性产品、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统筹推进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改革,狠抓各项改革任务落实。深入实施国家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省级“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和滨湖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开放大局,认真组织实施我市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三年行动计划,更多借鉴复制上海自贸区成功经验。大力推动开发园区、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争取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惠山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江阴保税物流中心升级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大力推进中韩(无锡)科技金融服务合作区、中法(无锡)智慧城市先行示范基地建设,争取设立更多的中外合作园区和示范区。加快航空物流园建设。进一步扩大内河港口和机场开放效能,加快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口肉类指定口岸、药品进口口岸、国际邮件互换局建设。鼓励更多企业“走出去”,支持办好柬埔寨西港特区。大力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建设一批国际化的教育、医疗、体育和文化服务机构,努力打造国际化和谐人居环境。

  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管理内涵,强化“一体两翼”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彰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底蕴。

  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适应于行政区划调整,积极实施梁溪区、新吴区资源整合,优化功能和产业布局,推进太湖广场北侧中信大厦和南丰汇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着力盘活一批闲置商业楼盘,促进主城区商业繁荣。积极开展老城更新改造,继续实施背街小巷综合改造和主要道路包装出新。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数字化城管建设,争创省优秀管理城市。完善太湖新城、锡东新城、惠山新城等重点区域功能,加快产业和人口导入。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增强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服务能力,实现旅客吞吐量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万吨。推进无锡火车站南广场综合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地铁3号线一期、1号线南延工程,扎实做好地铁4号线一期前期工作。推进蠡湖大道、江海高架西延等一批城市道路快速化改造,打通钱皋路、环山东路、桐桥港路等一批“断头路”。优化公交线网布局,新辟调整公交线路10条以上。完善城市配套设施,改造自来水管网60公里、自来水水表出户改造4000户,新增天然气用户5万户,新建污水管网14公里。加快“世界一流电网”建设,推广智能用电小区建设和水电气一体化采集,建成电动汽车充电桩1500个以上。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提升防洪减灾能力。

  大力推进锡澄宜一体化。全力做好锡澄、锡宜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上争取工作,启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南沿江铁路、盐泰锡常宜铁路、常宜高速、宜长高速公路建设前期工作,开工建设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加快新锡澄路等重点道路建设,推进跨市(县)、区道路沟通。实施锡澄运河市区段整治工程,启动建设宜兴丁蜀通用机场,开展江阴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充分发挥江阴、宜兴区位和资源优势,增强副中心城市功能,支持江阴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滨江名城、增强宜兴对苏浙皖交界地区的辐射功能。

  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强化城市规划引领,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研究工作,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推动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有机融合,促进“多规合一”。落实大市范围内户口通迁制度,稳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公共财力向农村倾斜,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优化城镇规模结构,高标准推进一批重点镇和特色镇建设,改善城镇整体面貌。完善现代农业生态涵养和农村文化传承功能,促进古镇、古村落保护和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美丽乡村。

  加强旅游名城建设。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改善城市旅游环境。加快旅游休闲集聚区发展,推进旅游景区、度假区转型升级,充分利用新媒体提升旅游营销水平。加强旅游与乡土风情、山水资源、文化创意和休闲产业等融合,加快推进万达文化旅游城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塑造旅游城市品牌形象,着力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战略,加速城市大数据中心数据汇聚、分析和应用,完成智慧城市运营体验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经济发展和民生服务领域的支撑作用。加快实施智慧政务、交通、健康、社区等重点提升工程。实现光纤宽带在全市住宅小区、乡镇农村全覆盖。扩大政府数据公开规模,探索政府数据与社会数据的大融合。

  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抓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水污染、大气污染、黑臭河道、酸雨等突出环境问题的整治,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无锡。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新一轮太湖治理,完成2家工业园区、13家污水处理厂整改或提标,92家涉水企业提标、整治或淘汰搬迁;完成20块排水达标区创建和30%已建成区复查;关闭禁养区养殖场80家,整治适养区小型养殖场445家、规模畜禽养殖场313家;对38条河道实施综合整治,重点治理前胡村浜、创业河等6条黑臭河道。全面施行《大气污染防治法》,完善大气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将细颗粒物等环境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确保PM2.5平均浓度降幅达到国家考核要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好于上年。严格执行全市煤炭总量控制方案,建成西区燃气热电项目,加快建设东亚电力(无锡)燃气电厂一期项目。继续实施燃煤小锅炉整治,强化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建筑扬尘等污染治理,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扩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启动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成桃花山垃圾填埋场技改工程和气体资源化利用项目,推进垃圾焚烧飞灰填埋场规划建设,争取群众支持锡东垃圾焚烧发电厂复工。深化关停搬迁工业企业原址场地的环境管理,积极开展工业企业退出场地土壤修复试点。推进城乡美化绿化,新增绿化面积1万亩。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计划,出台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百万吨节能量工程”和五大节能改造行动计划。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盘活存量土地,加强低效用地再开发。强化节能降耗刚性调控,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制度,继续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深入推进水环境区域补偿。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加强环境监管执法队伍建设,依法从严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倡导市民合理消费和绿色生活,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全面落实惠民举措,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实施一批重大民生工程,扎实办好10件80项民生实事,做好项目推进工作,加强每月跟踪监测,努力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好事,使全体市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以上。鼓励企业稳定用工,实施就业质量提升工程,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困难就业人员就业。实施技能人才振兴工程,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新增高技能人才1.5万人,办好省第三届技能状元大赛。鼓励大众创新创业,年内扶持自主创业1万人。积极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继续提高低保家庭人均收入,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全民参保,重点解决好本地户籍人员断保问题,实现企业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分别扩面5万人以上,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分别扩面3万人以上。强化社保欠费清缴联动机制,完善基础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乡统一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继续实施“阳光医保工程”,加强医保支出管理。建立健全现代工伤保险制度。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高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水平,新增养老床位2000张,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为2.5万户特定困难老人家庭提供居家养老援助服务。积极用好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30万平方米,整治旧住宅区185万平方米、城中村60个。加强经适房、廉租房、拆迁安置房项目续建和物业长效管理,有序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帮助1500户以上各类住房保障对象解决住房困难。

  繁荣发展教卫文体事业。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所,新增学额5000个。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培育建设25所“新优质学校”,深化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太湖新城国际学校、和畅小学、信成小学和市少年宫新宫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重视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扩大本科层次办学规模,支持太湖学院争取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健全民办教育扶持政策,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积极开展预约和分级诊疗服务。加快推进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和附属医院建设,强化医学人才培养和专(学)科建设。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完善多元办医格局,推进医疗养老融合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加快发展。提高人口出生素质,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加快发展文体事业。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完成市文化馆新馆和非遗展示馆改造工程,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开展各类公益文化活动,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进惠山祠堂群、荡口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锡绣、吴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振兴惠山泥人、宜兴均陶等传统手工艺。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积极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争创第二批国家级科学健身示范区。精心办好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马拉松赛、亚洲击剑锦标赛等重大体育赛事。

  切实做好扶贫帮困工作。全面落实社会救助制度,努力实现对困难群众的精准救助。高度重视残疾人救助扶持,不断拓展社会化助残新领域。加大对经济薄弱村帮扶力度,启动实施新一轮帮扶工作,坚持走开发式扶贫之路,积极盘活集体资产,促进联合开发经营,增强经济薄弱村“造血”功能,实现全市经济薄弱村脱贫转化30个以上。继续做好南北挂钩和对口支援工作。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强对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深化城乡社区“五化”治理,推进政社互动、“三社”联动,严格社区事务准入,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健全群众利益表达、协调和保护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有效预防化解矛盾纠纷。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市民安全意识教育,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放心消费环境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实施食品安全行动计划,食品抽检率达到3批次/千人以上。深化平安无锡建设,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成主城区530万平方米老小区技防设施建设。做好民族、宗教等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作用。增强市民国防意识,推进“双拥”共建活动,提高优抚安置水平。

  “三严三实”要求,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围绕“为民、务实、清廉”和“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提升服务效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全面依法行政。增强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意识,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及时向社会公开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和政协通报,主动听取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自觉接受司法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

  持续改进作风。深入落实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健全协调服务机制,更多深入基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要把为企业服务作为天职,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满意为标准,让企业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舒心,为企业营造优质的发展环境。坚决反对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大力弘扬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精神,增强不进则退、无功即过意识,坚决克服不作为、慢作为和“慵懒散”现象。大力弘扬“定了干、马上办、办到底”精神,深入开展执行力监督检查,切实打通工作落实“中梗阻”。始终保持反“四风”高压态势,严格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各项规定,加强对部门预算与支出的规范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经费。

  强化廉政建设。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全面落实“一岗双责”,严格执行廉政规定,着力打造风清气正的政府工作队伍。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严肃纠正重点领域不正之风,完善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加强政风面对面平台建设,推动基层站所公共服务标准化全覆盖,不断提升政风行风建设水平。强化监察工作,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版权所有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苏ICP备09024546号  公安备案号:32021102000707  网站标识码:3202000057